读贴网 > 生活 > 正文

​招贤纳士什么意思?

2024-03-21 02:53 来源:读贴网 点击:

招贤纳士什么意思?

江东之战,孙策一路上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几乎无人能阻挡他的进程。孙策进攻刘繇,当时刘繇并没有选择更年轻的太史慈对阵,而是派出张英,结果孙策大败张英,取得了开门红。此后太史慈选择投靠孙策,成为东吴一名悍将,假如当年刘繇派出太史慈,不知历史会不会被改写。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招贤纳士”,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招贤纳士什么意思?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发生在江东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繇、太史慈、孙策和黄盖。原文如下:

(刘繇)当下闻孙策兵至,急聚众将商议。部将张英曰:“某领一军屯于牛渚,纵有百万之兵,亦不能近。”言未毕,帐下一人高叫曰:“某愿为前部先锋!”众视之,乃东莱黄县人太史慈也。慈自解了北海之围后,便来见刘繇,繇留于帐下。当日听得孙策来到,愿为前部先锋。繇曰:“你年尚轻,未可为大将,只在吾左右听命。”太史慈不喜而退。张英领兵至牛渚,积粮十万于邸阁。孙策引兵到,张英出迎,两军会于牛渚滩上。

孙策出马,张英大骂,黄盖便出与张英战。不数合,忽然张英军中大乱,报说寨中有人放火。张英急回军。孙策引军前来,乘势掩杀。张英弃了牛渚,望深山而逃。原来那寨后放火的,只是两员健将:一人乃九江寿春人,姓蒋,名钦,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二人皆遭世乱,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为生;久闻孙策为江东豪杰,能招贤纳士,故特引其党三百余人,前来相投。策大喜,用为军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阁粮食、军器,并降卒四千余人,遂进兵神亭。

招贤纳士什么意思?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策进军江东,扬州刺史刘繇连忙召集手下商议对策。张英和太史慈先后表态,愿意担任大军先锋抵御孙策。刘繇以太史慈年轻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派张英领兵赶往牛渚滩对孙策较量。在双方进行的首战中,前来投靠孙策的蒋钦和周泰在张英营寨放火。张英惊慌失措,退军而逃,孙策顺利地拿下了牛渚邸阁,取得了首战的胜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招贤纳士”, 意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中的“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招贤纳士什么意思?

小说中提到的孙策与张英的较量,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江东之战打响。孙策便将第一攻击目标对准了由樊能、于麋、张英等人把守的横江津、当利口、牛渚大营。孙策用芦苇做筏渡过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樊能、于麋、张英并占领横江津、当利口,之后又向牛渚大营发动进攻。经过一番激战,孙策攻占该地并缴获了大量物资和粮草。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太史慈不受扬州刺史刘繇重用,这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既然太史慈与刘繇是同乡,刘繇的手下又力荐太史慈,为何刘繇偏偏不重用他呢?答案就在上面引用的这段记载中刘繇之语当中。刘繇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意思是说如果我重用太史慈,岂不是让许子将笑话我吗?那么,这位许子将又是谁呢?为什么贵为扬州刺史的刘繇会如此在意这个人的态度呢?

招贤纳士什么意思?

说起这位许子将,在汉末可谓是大名鼎鼎。子将,是表字,这个人名叫许劭,是当时著名的人物品评专家,他主持的“月旦评”享誉全国,就连弱冠时期的曹操都为了得到许劭的一句评语而费尽心思。那句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出自许劭之口,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许劭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刘繇为什么会认为如果重用太史慈就会被许劭笑话?这个问题较为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太史慈本为寒门出身,社会地位低下。而许劭这样的名士一向瞧不起这种身份卑微的寒门子弟,这也是汉末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刘繇本是皇族后裔,又是汉末名士,看法与许劭如出一辙。故此,尽管两人是同乡,但刘繇还是放弃了重用太史慈的念头。太史慈这位武艺高强的猛将,就这样被弃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