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节日作文500,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六年级
达斡尔族节日作文500,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六年级
本文目录
1.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六年级 2.民族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 3.民族风俗作文500字优秀作文 4.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500字左右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六年级
要五百字,给点分啊。
1、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2、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户,各家只能在家安闲。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后到舞场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纳西族: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
东乡族: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喊声震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人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打得浑身是泥、灰头土脸。无疑,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 的主力,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大显身手,场面壮观有趣。
独龙族:独龙族把过年叫做“卡雀哇”节,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然后,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灯,晚上一起点燃。
朝鲜族:朝鲜族要举行庆祝集会,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节日里,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纯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仡佬族: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年节要祭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盘中作为供品。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 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奶奶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奶奶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时,奶奶说,埋在地里的百索子会变成花蛇,保一年丰收。虽然我很顽皮,却从来没有挖过那些“蛇”,害怕它们出来咬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们瞎编的故事,用来哄小孩,怕破了“迷信”。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街上卖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来没味。这叫什么粽子,简直就是水米糕。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民族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民族风俗作文500字优秀作文
1、一天的见闻
初二(4)班 钟世宏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简评:本文以一天的见闻为线,写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打爆竹,逛街,一路写来,在热闹的氛围中写出了人们过春节时高兴心情。可以说本文的“高兴”可算全文之文眼。而以一天的活动为视角切入,反映传统春节的热闹与人们的无限快乐,抓住了话题“春节”的关键特点。
2、快乐春节
初二(1)班 汤云根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简评:本文先总写春节气氛,再分春节前后两个场景来展开细写,以此来展现春节前后人们的各种活动。总分的结构极为严谨。准备与享受如两个精美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一切又以标题的“快乐”为全文的文眼,一线串全文。一句话,本文结构精致。
3、写对联
初二(2)班 王敦勇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简评:本文着重写了发生在“春节”的一件事——写春联。全文用细描的笔法,把一件极小的事件写得有鼻有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本文有特点的话,那就是选材的角度小,全文仅通过写春联这一小事来展现春节的生活。不面面俱到,以小见大的方法用得好。
4、照相
初二(1)班 辛育运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童谣又响起来了,我们记着春节前的约定:过年去照相。
吃着津津有味的点心,漫步来到丽都照相馆,好幸庆!它仍然开着门。我们行动起来,个个穿着喜庆的红色上衣,拿着鲜红的鲜花,咔嚓咔嚓照了许多张相。哇,不错!这个姿势摆得好!传来了摄影师的赞许声。的确,不是吹牛,莉莉这个姿势摆得确实妙极了,真是个靓女!瞧,第二个又上场了,只见屁股一扭,右手放在后脑勺上,左手还向我们摆了个boss相呢!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好像你争我赶,互不相让,真是其乐融融啊!
这回比他们几个还更刺激呢?
只见华民男扮女装,弄了个满堂大笑,笑声不断,还走着猫步,扭着秧歌出来了。还蹦出一句洋文:“Happy new year!”又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我也不甘落后,穿着一身婚纱走出来,结果她们惊呆了,短暂静默后,突然大笑起来,都笑得前俯后仰。但我强忍住不笑,摆了几个自认为很酷的姿势。哈!看到她们的目光,也都带着羡慕!当然,这时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一溜烟跑进了换衣间。
听,他们还在笑呢!哎,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为什么我要穿婚纱呢?
哇,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沉浸在刚才的美好回忆中。边走边说,讲的人口若悬河,听的人津津有味,看的人糊里糊涂。真是不知我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想到这,我们又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笑得是那样灿烂,那样醉人,留下一路的笑声……
简评:本文同是从一件小事中来展现春节的快乐,同是用以小见大的技法。而本文更为突出的特点则是表现在语言的风趣幽默上。像文中对爆笑场面的描写,土洋结合,整散句的结合,都给语言披上了一件耀眼的彩衣。看来,要想文章耐读勾魂,语言不可不活。
5、看耍灯
初二(2)班 钟璐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春节的这一天。我们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风,把我以前的记忆全部都带走了,这一年又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这是我们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节啊!家家户户都是红通通的一片,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一家人忙都忙不过来。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妹妹的手,一口气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发出赞叹。街上气势非凡,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到街上东游西逛。啥?耍狮灯的来了!你看,狮头左摆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当它钻来钻去的时候,我又有点担心,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啊!后来又想了想,那么聪明的狮子怎么会呢!于是我又继续静下心来看灯。人太多了,只好跳起来看。
“姐姐,姐姐!花灯又来了啰!看花灯哟!我们去那边看吧!”妹妹大喊了起来。“花灯?花灯!我终于看到你了。”原以为现在的灯越来越少了,今年也许看不到花灯了。这太让我喜出望外了!我高兴地回应:“Let’s go!”妹妹听我说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我顺手一拉,看花灯去了。
五颜六色的花灯,真是太美了。那花灯在男男女女的手中变化着花样,一下子就排出四个大字:“新春快乐,”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记不清还排了多少个字,反正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锁呐笛子声送入耳膜。更别提还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转歌喉了,“正月里来,是新年啰……”那声音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下面还有许多节目,那个大花脸丑角不时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妹妹拉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早就睡下了,他们被春节的喜气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跟妹妹在床上说着今天的看灯的趣事,迷迷糊糊才进入了梦境。
简评:本文还是在尽量从小事件的角度上挖掘,当然,本文则是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上做文章,这也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有关节曰风俗,在中国也是有着各地风情的。现在,虽说在春节玩灯的人们少了,但还是的有一些玩灯的人们在顽强地延续着中国先人们留下的美好风俗。
6、难过的春节
初二(2)班 龙迪
过春节本是一个喜气洋洋的曰子,可我却是有春节的样,没春节的味。本来我们一家也应该过得欢快的,但一件突发的意外事破坏了我们的好心情。
那年的春节,我们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叔叔回来过年,可在那时等了很久也不见叔叔的影子。本以为他临时有事而把回家曰期推迟了。可哪知一个电话打回来,却使得爷爷奶奶坐在那里唉声叹气,婶婶偷偷地抹眼泪。我猜想一定是叔叔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意外,果不出我所料,初一的那天清早,爸爸就拿着衣物来到奶奶身边,并且还在说着什么,正好被正起床上厕所的我看到了。原本我还迷迷 糊糊的,这一下子就清醒了许多。
我蹑手蹑脚地躲在门边把耳朵贴上去偷听他们的谈话。原来他们正在说叔叔的事,听到这我的好奇心更大了,便一直躲在门外听他们讲,听了很久后我总算明白了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的前因后果。
原来,叔叔买了车票正要回来,突然在车站遇到了歹徒,而且这是一帮非常凶狠的歹徒,他们把叔叔带到一个树林里去,因为叔叔反抗,所以将他狠揍了一顿,并抢走了所有的钱,这可是叔叔长年累月在外赚的血汗钱啊。想到这些钱就此化为乌有,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本来这样的事也许只是在电视中才能看到,可竟然发生在我自己家中!
每每到了过年的喜庆曰子,我就会想起那个难过的春节,而且我也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里了,这毕竟是令人伤心难过的事啊!
简评:本文在构思上颇为独特,写春节一想到的是高兴快乐,然而本文从反面切入,有新意。所以说逆向思维往往能出奇制胜。
另外,本文在悬念的运用上也极为成功。叔叔为什么没有回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文章没有一下子就告诉读者,而是把真相隐藏起来,在行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把结果透露给读者,妙!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500字左右
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 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 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 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 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 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 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 取其吉利之意, 希望来年事事顺利, 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 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 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 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 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 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 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 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 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 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 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 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 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 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 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 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 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 守岁是打麻将, 看电视, 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 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 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 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 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 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 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 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 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 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 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 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 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 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 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 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 "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 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 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 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 "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 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 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 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 12 月 24 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 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 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 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 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 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 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 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 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 人们忙着置办年货, 打扫居室内外, 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 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 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 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 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 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 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 头。 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 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 带来了温暖吧。 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 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 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 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 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 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 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 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 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 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 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 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 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 相互祝贺, 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 壮族称做“吃 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 30 号,相传在 100 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 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 个月的 30 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 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 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 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 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 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 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 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 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 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 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 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十三.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 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 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 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 4 月 13 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 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 的日子。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 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 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 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 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 4 月 13 日是傣历新年, 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 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 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 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 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 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 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 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 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 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 在山岗上、 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 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 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 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 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 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 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 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 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 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 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 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 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 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 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十八.彝族: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 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 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 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 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 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 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 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 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 福。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 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 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 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 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 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 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 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 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 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 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 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 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 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 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 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 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 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以上就是关于达斡尔族节日作文500,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六年级的全部内容,以及达斡尔族节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 一句简短的雪景句子,描写雪景的唯美句子简短
-
2023-08-08 01:44:50
-
- 残疾人日活动策划,残疾人端午节活动方案
-
2023-08-08 01:42:45
-
- 煽情的情话短句,感恩父母最煽情的句子
-
2023-08-08 01:40:40
-
- 7月你好的句子,关于7月你好的唯美句子
-
2023-08-08 01:38:34
-
- 激励别人的句子正能量的短句,激励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句
-
2023-08-08 01:36:29
-
-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节世界第一大洲,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
2023-08-08 01:34:24
-
- 国产护肤品品牌大全排行榜(国产护肤品十大品牌排行榜)
-
2023-08-07 10:56:36
-
- 国内风电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国内领先的风电企业)
-
2023-08-07 10:54:31
-
- 国标阻燃等级划分标准(知识分享国内外阻燃等级的检测及划分依据)
-
2023-08-07 10:52:26
-
- 多歧亡羊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就永远找不到丢失的羊)
-
2023-08-07 10:50:21
-
- 江歌刘鑫最后判决(底线再现江歌案)
-
2023-08-07 10:48:17
-
- 健康码要作废了?阳了之后能吃鸡吗?(健康码要作废了)
-
2023-08-07 10:46:12
-
- 拖延心理学怎么解读 克服拖延的7种诀窍
-
2023-08-07 10:44:07
-
- 怎样做炸鸡腿才能又酥又脆(教你如何做得跟外面卖的一样)
-
2023-08-07 10:42:02
-
- 在稳经济中体现交通担当(潮惠高速工作人员助力暖心归途)
-
2023-08-07 10:39:57
-
- 花式网球颠球(十万次颠球让你成为网前高手)
-
2023-08-07 10:37:52
-
- 多媒体技术简介总结(多媒体技术应用知识点)
-
2023-08-06 19:57:46
-
- 互联网获奖比赛项目计划书(互联网大赛)
-
2023-08-06 19:55:41
-
- 国内常见磨床(世界十大磨床制造商)
-
2023-08-06 19:53:36
-
- 甲骨文一字的来历(破译甲骨文一字十万)
-
2023-08-06 19: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