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贴网 > 杂谈 > 正文

​入夏小心蛇出没

2024-09-02 19:32 来源:读贴网 点击:

入夏小心蛇出没

小伙在昌1个月3次遇蛇 本月至9月蛇类活动频繁

省中医院3个月不到收治98名被蛇咬伤住院患者 九成是农民

被蛇咬伤多发生在野外 专家支招野外如何防蛇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见习记者赵鸿宇

哪些蛇多伤人

蝮蛇(伤人最多)

五步蛇

眼镜蛇(攻击性强)

银环蛇(毒性最强)

金环蛇

下晚自习路上遇到蛇,这里的蛇真多,一个月已经遇到三次。

一个月前,公司安排小高来南昌参加业务培训,培训地点在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麦庐园。

让小高意外的是,白天军训能遇到蛇、下晚自习也能碰到蛇。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一年中5至9月蛇类活动频繁。

截至18日,这个月已有53人被毒蛇咬伤住进省中医院,最多的一天达到6人,而今年以来的数字是98人。

现象

江苏小伙来昌 1个月3次遇蛇

小高是江苏小伙,在浙江宁波一家公司上班。

最近,公司派他来南昌参加业务培训。

小高说,培训地设在经开区麦庐园周边的一个学校。

5月11日晚10时许,刚下晚自习的他和同事撑伞往宿舍走,路边一条1米左右的灰蛇把他们吓了一跳。

这里的蛇真多,一个月已经遇到三次。

当晚,小高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段文字,并配上小视频。

3个月不到98名蛇伤患者住院

据了解,在江西,省中医院在蛇伤治疗方面颇为权威,被蛇咬伤患者大多来此治疗。

今年已有98人被蛇咬伤住进医院。

5月18日,该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王万春介绍,近段时间每天都有蛇伤住院病例,相比于4月,5月被蛇咬伤人数明显增加。

3月有10人,4月35人,截至18日,5月已经有53人。

王万春医生说,随着天气渐热,气温升高,被蛇咬伤的人越来越多,一年中5至9月蛇类活动频繁,6月起还将进入毒蛇咬伤高发期。

从往年情况来看,每年省中医院会有超过700名蛇伤患者住院,症状轻微在门诊接受治疗的还有很多。

说法

被蝮蛇咬伤最多 其次是五步蛇、眼镜蛇

王万春医生说,被蝮蛇咬伤的患者最多,其次是五步蛇、眼镜蛇,还有银环蛇、金环蛇。

一般最佳治疗时间是6小时以内,南昌周边银环蛇毒性最强,银环蛇咬伤最好1小时内送院治疗。

南昌经开区一名会捕蛇的村民赵师傅分析称,蝮蛇数量较多,而且喜欢躲草丛里,容易被人踩到,这可能是蝮蛇伤人较多的原因。

蛇遇见人一般会主动离开,但眼镜蛇例外。

眼镜蛇很凶,碰到人可能立马竖起来,表现出很强攻击性。

被蛇咬多在郊外 中心城区很少有蛇

王万春医生告诉记者,被蛇咬伤多发生在郊区野外,患者中农民占九成,其次为游客和捕蛇的人。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南昌市主城区已很难看到蛇类出没。

南昌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杨安说,整个5月只接到八一广场周边一起相关报警。

经开区以前是未开发的荒山和农民的田地,蛇可能会多一点。

杨安提到,包括红谷滩在内的南昌中心城区,最近几年都只发生寥寥几起市民家中遇蛇事件。

支招

如何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

大家可以从蛇的颜色、头型、尾巴形状等特征来区分:有毒蛇一般色彩鲜艳,无毒蛇更丑;有毒蛇,头呈三角形,无毒蛇,头一般呈圆形;有毒蛇尾巴短而顿,无毒蛇尾巴细长。

野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蛇咬伤,可通过局部和全身症状来判断:有毒蛇咬伤,一般会留下两个粗大而深的牙痕,无毒蛇咬伤,伤口一般出现细小而整齐的两排弧形牙痕;无毒蛇咬伤,一般没有全身症状,有毒蛇咬伤,局部出现肿痛、青紫、出血,甚至溃烂,全身症状一般会有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至呼吸困难。

野外游玩如何防范蛇类?

赵师傅提醒广大市民,野外旅游时,忌讳穿拖鞋、凉鞋甚至赤脚,尽量带一根短棍打草惊蛇,走路时要眼睛放亮。

夏天雷雨天气前蛇出洞,这时路上遇蛇概率会比较高。

赵师傅提到,下雨前蛇会出来透气,平常蛇会选择早上或者傍晚、晚上活动,这些时候游客应尽量避免滞留在野外。

被蛇咬伤如何处理?

被蛇咬伤第一时间如何处理,王万春医生归纳了6点:

1.野外被毒蛇咬伤,可用树皮、草根或从衣服上撕下布条,在咬伤部位的近心端关节处或者5至10厘米处进行结扎,扎了以后再对伤口进行排毒(注意每过一段时间松绑,防止血液循环不畅肢体坏死)。

2.在身边找瓦片或者石头等利器,划破局部皮肤,由近心端往远心端挤压,让毒血尽可能排出。

3.用清水(医院用双氧水)对局部进行冲洗,尽可能冲掉毒素。

4.蛇毒是毒蛋白,利用高温下蛋白质变性的特点,用火柴或者打火机灼烧受伤局部,破坏蛇毒(比如,将火柴头洒在咬伤局部并点燃)。

5.赶紧向他人求救。

注意,千万不要着急上医院奔跑,这会加速毒素在血液中流动,加重中毒症状。

6.影视剧中用嘴吸毒的办法,在蛇毒处理上,虽可取但要注意。

吸毒确实可以起到排毒作用,但如果吸毒者有口腔溃疡、牙龈炎、咽炎,这时毒素会通过破损皮肤和黏膜被人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