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贴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未解之谜秦始皇嬴政陵 中国未解之谜秦始皇嬴政陵之谜

2024-09-08 23:09 来源:读贴网 点击:

中国未解之谜秦始皇嬴政陵 中国未解之谜秦始皇嬴政陵之谜

巍巍秦岭,幽幽骊山,高大的封土之下,沉睡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从统一海内、雄才大略,到严刑酷法、凶奢暴虐,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皇帝如他一般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很少有皇帝像他一样争议之声不绝。

秦始皇身后所葬的陵寝,更是充满神奇色彩。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些对于秦始皇帝陵的文献记载,让人们对这位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充满遐想。

兵马俑、铜车马、石甲胄、青铜水禽……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新发现都让世界发出惊叹。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也仅仅是其陵园外围的陪葬坑之一。

深埋于封土之下的陵寝,更是不断撩动着海内外人士的心弦。

这其中不仅有民间希望发掘之声,也有地下王国如下天状的畅想。

在中国,没有一座帝王陵寝如这般被世人关注。

帝陵考古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寝能与秦始皇帝陵相媲美。

秦始皇帝陵保护范围共20.32平方千米。

其中重点保护区2.74平方千米。

迄今为止,仅陵区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座。

秦始皇帝陵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大、从葬之丰富,均为世界历史罕见。

考古勘查表明,秦始皇帝陵园的遗迹基本分为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两个层面。

地面建筑布局由封土、内外城垣及附属设施、礼制性建筑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遗址等构成。

地下建筑布局主要有封土下的地宫、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地下阻排水系统等,目前已发现的陪葬坑,分布在陵园的外城以外、内外城之间、内城以内三个相对区域。

尽管秦始皇帝陵地宫并未打开,但对其外围的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在秦始皇帝陵陵区发现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中尤为著名的一处。

秦始皇帝陵不仅仅是一位帝王的埋葬之所,它更多承载着秦始皇构建宏大帝国的理念,这其中有源自诸子百家的思想之光,也有对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都邑格局、宫廷生活、军事制度等的映射,更对推动中华文明进程有重大意义。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规划部主任张卫星说。

地宫之谜揭秘更多是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和现有科技手段做出推测目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还只在外围,核心地宫仍然笼罩在重重谜团之中。

揭秘更多是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和现有科技手段做出推测。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封土堆下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应该是修筑墓室时开挖的一个巨大的竖穴土坑。

这个土坑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

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中国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据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可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谜团二:何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

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三:地宫中有大量水银?秦始皇帝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

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寻找着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的答案。

历年来的多次科学勘探结果表明,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中心,有一个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水银含量异常区。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书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上,东方、南方有大海,而秦始皇帝陵水银分布密集区域正位于陵墓的东南部,这也许不是巧合。

谜团四:地宫藏宝知多少?据司马迁《史记》所载: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汉代学者刘向也曾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据史书记载,地宫中藏有金雁珠玉翡翠等不计其数。

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

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

地宫外侧都藏有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其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令人充满遐想。

暂不发掘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对于秦始皇帝陵地宫来说,发掘还是不发掘的争议从未停止。

许多人希望能打开这座千古一帝的帝王陵寝,一睹为快,也解开困扰考古界、史学界的诸多谜团。

在考古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一致——不能发掘。

在专业领域,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张天柱说。

他说,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

所以,我们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

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

如同兵马俑身上的彩绘,出土后仅能保持数秒。

空气对颜色的破坏快得甚至让人来不及拍张照。

若是文物上的信息因保护技术不成熟而灰飞烟灭,这样的损失着实令人痛心。

数据●秦始皇帝陵保护范围共20.32平方千米。

其中重点保护区2.74平方千米。

迄今为止,仅陵区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座●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在秦始皇帝陵陵区发现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在考古发现的四个俑坑中,一个是空的。

在其他三个俑坑中,共出土了约8000件陶俑、陶马,另外还有大量兵器、战车等关于兵马俑兵马俑是怎样发现的?兵马俑以世界第八大奇迹享誉海内外,而考古发现显示,它只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的一部分。

兵马俑现世充满了故事色彩,也掀起了尘封两千多年秦始皇帝陵的一角面纱。

那是1974年初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

村民们在荒滩上选定了一处地方,准备挖一眼大口径的井,以解燃眉之急。

当挖到1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层红土。

这层红土异常坚硬,又一镢头下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有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

当时挖井的几位年轻人不得不用全身力气抡起镢头。

1974年3月29日,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就在充满力量的挖掘中重见天日。

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陶俑残缺的身躯,接着往下挖,俑头、铜镞、铜弩机相继出现。

这个陶制人头,头顶长角,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方铺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须。

来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这是挖到瓦神爷的庙了!4号俑坑为何未完工?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袁仲一,如今已经88岁高龄,他至今还记得与兵马俑的初次相见,那是令人震惊的场景。

此后的几十年,他身心都奉献给了这座地下军阵。

在考古发现的四个俑坑中,一个是空的。

专家推测,因秦末农民起义,秦二世不得不紧急抽调修建陵墓的刑徒前去应战,4号俑坑很可能就是因战乱而未完工。

在其他三个俑坑中,共出土了约8000件陶俑、陶马,另外还有大量兵器、战车等。

兵马俑以作战编制和队形整齐地排列在俑坊中,真实再现了秦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情景。

这个来自秦朝的泱泱军团势若彍弩,节如发机,似乎只待一声令下,就将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豁,汹涌澎湃,触之者摧。

兵马俑为何看似灰头土脸?今天,在展馆中陈列的兵马俑看似灰头土脸,但出土资料却表明,它们不仅多姿,而且多彩。

每个兵马俑其实都有颜色。

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历经数十年的发掘、观察、研究和分析,袁仲一对已经出土的2000多件兵马俑了如指掌。

每个俑,我都看过,做过发掘记录。

高矮胖瘦、穿什么衣服、出土时的颜色、梳什么发式、穿什么鞋子,我都熟悉。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人们会看到它们原本形象多彩绚丽: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橘黄、黑、白、赭等十多种颜色。

一尊色彩保存较完整的跪射俑足以体现兵马俑服饰的艳丽:身穿粉绿色长袄,外披赭色铠甲,铠甲上缀着朱红色甲带和白色甲丁,下身穿着天蓝色裤子和粉紫色护腿。